得益于短视频时代的便捷与高速,很多在前互联网时代不为人知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在当今的互联网平台上为全国各地的网民所了解。
【资料图】
近日,潮汕地区特有的民俗歌舞“潮汕英歌”在各个网络平台爆火,不仅让网民惊呼“比文明世界的毛利战舞还要刚健威猛”,其“南舞北相”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大批北方网友,认为跟中原地区的民俗舞蹈有相似之处。那么流行于岭南的“英歌舞”究竟为何如此特别,又和万里之外的中原地区有何种渊源呢?
伢鼓-秧歌-英歌
“英歌”又被称为“鹰歌”“莺歌”,是流行于广东揭阳、汕头、汕尾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英歌艺术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虽然流行于岭南地区,但其舞蹈艺术主要表现却是古典小说《水浒传》里梁山好汉集结出阵攻打大名府,营救被俘弟兄的内容。
其舞蹈的参与者主要是具有一定武术基础的青壮年男子,表演规模有对应“天罡星”的三十六人阵,亦有对应“地煞星”的七十二人阵,而完整的英歌舞则应凑齐一百零八人,各自打扮成梁山好汉的造型,多由扮演入云龙公孙胜和鼓上蚤时迁的舞者持八卦旗、乌蛇为先导,其余好汉则持英歌槌在后,作出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等阵型变换,其变化犹如鸳鸯阵一类的小型作战阵型,全看先导者令旗为号,舞者进退有度,分合有法。
英歌虽以攻打大名府为表现内容,却无实质的故事情节,而是由扮演梁山好汉的精壮男丁不断作出种种迅捷而刚猛的动作,既有单人动作,也有双人对拆和多人协同动作,配合着舞者刚猛的脸谱,表现上阵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的战斗气氛,极尽威武凶悍的雄性之美。
从个体看,与其说是舞蹈动作,倒不如说是武术招式,从整体看,与其说是节日巡游,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阅兵。所以评价者认为英歌舞是“南舞北相”,常将安塞腰鼓与普宁英歌并称“中华战舞”,虽不知其为何给人相似的感觉,但感觉二者之间冥冥之中有某种联系。
而这种“有感而不能言”的奇妙感觉,实际上正是沉睡已久的民族记忆被感官唤醒的标志。“英歌”实际上就是随北方汉族移民播迁岭南的艺术形式“秧歌”,《澄海县志》记载:“当春农村,夫男田插秧,妇子盍鼓,踏歌相慰,是为秧歌”,而英歌/莺歌/鹰歌之名,均系“秧歌”在南方传播过程中发生的讹音。
而秧歌又系更加古老的“伢鼓/讶鼓”的讹音,因此山东地区最古老的商河秧歌又称“鼓子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无论在题材还是形式上都与潮汕英歌有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表现出十分明确的脉络性,这一点有诸多专业学者相关研究为证,本文不再赘述。
文化源头是傩
而无论伢鼓、山东的鼓子秧歌还是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包括由鼓子秧歌演变而成的安塞腰鼓,实际上都指向了一个更古老的文化现象:傩(音挪)。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傩”正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祭祀神灵,祛除灾祸与瘟疫,庆祝农业丰收,祈祷战争胜利的宗教仪式,因其多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因此又被称为“傩舞”。
而“秧歌”正是作为这样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舞蹈,由中原汉族移民带到了岭南,其传入时间有南宋、明朝正德、清朝嘉庆等多种说法,结合小说《水浒传》的成型时间和《朝阳县志》等文献,明朝正德年间显然更令人信服。
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
与其原型鼓子秧歌多表现民间生活相比,潮汕英歌显然更重视“戎”的元素,表现出极强的军事性,潮汕英歌与鼓子秧歌、伢鼓等艺术形式相比,取消了“鼓”这一关键性道具,仅保留了敲鼓的槌(英歌槌),而以尾随的锣鼓队为英歌队提供伴奏,就是因为英歌舞中槌不再是作为敲鼓的道具,而是作为刀剑一类武器的象征,舞蹈中敲鼓的动作也演变得更加类似于劈砍、击刺等招式。
这与中原移民到达岭南时的较为严峻生存环境有关。当地“土人”不仅与中原移民在土地、水源等方面有诸多冲突,而且在两宋时期一度在南方十分猖獗的“杀人祭鬼”(一种杀害过路外人献祭生命取悦恶鬼的邪教)仍有残余,于是中原移民以宗族为单元结成军事团体自保自存的同时,亦以儒释道三教和更早的原始信仰与之进行宗教对抗。
因此潮汕英歌不仅有演练武艺、变化行军队列、对敌阵法等军事元素,也有极强的原始崇拜、祖先崇拜和道教元素在其中,英歌队伍在祠堂集结,祭祖后以鞭炮开道,舞步“踏罡”,其脸谱绘制则极尽李泽厚先生所说的那种“狞厉之美”,这些特点均体现了其“在祀与戎”的特点。
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之后,英歌舞的表演目的也逐渐演变为祈福消灾和展示武力。英歌舞所需的道具、服饰精巧,流程复杂,英歌舞队伍规模的大小,彰显了村社、乡镇的富裕程度。
同时,英歌舞不但需要大量有武术功底的精壮男丁,而且这些男丁还要服从统一号令,彼此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整个仪式,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一场小型军事演习。因此英歌舞队的规模和表演水平,也是其宗族、村社和乡镇武力水平的象征,这场盛大的舞蹈游行不仅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对潜在对手和敌人的一种军事威慑,这在前现代资源紧张、械斗频发的乡土社会中,无疑是避免冲突的一种有效手段。
可以说,潮汕英歌的演出内容是战争,传播方式是战争,表演目的也是战争,它既是中原文明播迁岭南形成的文化瑰宝,也是汉民族武德充沛、生生不息的象征,称其为“中华战舞”再合适不过。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鹤